近年來,榖胱甘肽(Glutathione)這個成分越來越常在保養品以及保健食品中出現,許多這類的產品標榜能夠使肌膚美白,然而,榖胱甘肽真的能夠美白嗎?口服與塗抹的效果又有什麼不同呢?本文將帶大家揭開榖胱甘肽的秘密。

什麼是榖胱甘肽?

榖胱甘肽是一種由麩胺酸(Glutamic acid)、半胱胺酸(Cysteine)和甘胺酸(Glycine)組成的三胜肽,廣泛存在於人體的細胞內,扮演著強效抗氧化劑的角色。它能幫助清除自由基、減少氧化壓力,並參與解毒機制。 

 榖胱甘肽如何影響膚色?

皮膚顏色主要受到黑色素(Melanin)的影響,而黑色素可分為兩類:

1.  真黑色素(Eumelanin) – 使肌膚呈現較深色。

2.  褐黑色素(Pheomelanin) – 使肌膚呈現較淺色。

榖胱甘肽透過抑制酪胺酸酶(Tyrosinase)的活性,減少真黑色素的合成,同時促進褐黑色素的生成,從而讓肌膚看起來較為均勻且明亮。

口服榖胱甘肽的美白效果

許多口服補充品將榖胱甘肽作為主打成分,並聲稱其能美白肌膚,根據一項臨床研究得知,每日攝取 250-500 mg 榖胱甘肽 8-12 週後,受試者的皮膚亮度、水潤度皆有所提升[1]。也因為榖胱甘肽為體內強效的抗氧化劑,口服榖胱甘肽能夠提高血液中的抗氧化能力,間接減少外在因素(如: 紫外線與環境污染)所導致的皮膚暗沉。 

 

口服榖胱甘肽的優點

全身性作用,可改善膚色均勻度

透過體內機制從根本改善肌膚狀態

具有抗氧化、排毒、免疫調節等多重健康益處

 口服榖胱甘肽保健品的挑選原則

✔ 選擇易被人體吸收的還原型榖胱甘肽(Reduced Glutathione)

✔ 選擇天然來源,如: 圓酵母發酵

✔ 選擇有臨床研究實證

✔ 確認含量與劑量,建議每日補充至少 150 mg - 250 mg榖胱甘肽

✔ 搭配增強吸收的成分,如: 維生素C、硒、半胱氨酸

✔ 避免不必要的添加物


日本三菱集團 KOHJIN 興人所研發的 OPITAC® 穀胱甘肽

全球唯一由圓酵母 (Candida utilis/Torula Yeast) 合法生產的穀胱甘肽,濃度高達98%。服用後,人體能在30至60分鐘內快速吸收,並且擁有超過10項國際科學論文支持其功效。選擇 OPITAC® 穀胱甘肽,讓您在挑選穀胱甘肽產品時更加安心。

塗抹榖胱甘肽的美白效果

許多護膚品將榖胱甘肽添加於精華液、乳霜、面膜等產品中,透過局部塗抹的方式發揮作用。研究指出,局部使用榖胱甘肽可以直接作用於皮膚,抑制酪胺酸酶活性,減少黑色素生成 [2]。此外,榖胱甘肽與維生素 C、熊果素、菸鹼醯胺(維生素B3)等成分搭配使用,可強化美白效果。

塗抹榖胱甘肽的優點

✔ 使用方式簡單、安全性較高。

✔ 作用於特定部位,適合針對性美白需求。

✔ 可搭配其他美白成分提升效果。

 

 

什麼人適合補充榖胱甘肽?

榖胱甘肽除了美白,還有抗氧化、解毒等作用,適合以下族群:

✔ 想改善暗沉、均勻膚色者

✔ 長期曝曬於紫外線下,需抗氧化者

✔ 生活壓力大、作息不規律者

✔ 皮膚受環境污染影響較大者

✔ 希望額外補充抗氧化營養素者

 

什麼人不適合補充榖胱甘肽?

✔ 對穀胱甘肽過敏者

✔ 孕婦

✔ 哺乳婦女

✔ 嬰幼兒

✔ 蠶豆症者

✔ 接受化放療癌症病患

✔ 肝腎功能不全者

口服+塗抹榖胱甘肽,美白效果更好!

榖胱甘肽在肌膚美白機制上確實有理論基礎與臨床研究數據的支持,口服與塗抹的搭配使用,比起單一使用,能夠發揮更佳的美白效果 [3]。口服可從體內調節黑色素生成,塗抹則能直接作用於肌膚表層,雙管齊下能提升均勻膚色與亮白效果。如果想透過榖胱甘肽美白,建議搭配均衡飲食、充足睡眠、防曬措施,並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產品,以獲得最佳效果!

參考文獻

[1] Nakagawa T et al. Beauty effects of glutathione. New Food Indust. 2016. 58(10):38-44.

[2] Watanabe F et al. Skin-whitening and skin-condition-improving effects of topical oxidized glutathione: a double-blind and placebo-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in healthy women. 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. 2014; 7: 267–274. DOI:  10.2147/CCID.S68424

[3] Wahab S et al. Combination of topical and oral glutathione as a skin-whitening agent: a double-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. Int J Dermatol. 2021; 8: 1013–1018. DOI: 10.1111/ijd.15573